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88篇
  免费   1376篇
公路运输   10311篇
综合类   6700篇
水路运输   1999篇
铁路运输   2247篇
综合运输   40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528篇
  2021年   761篇
  2020年   798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1518篇
  2013年   1250篇
  2012年   1837篇
  2011年   2049篇
  2010年   1488篇
  2009年   1443篇
  2008年   1698篇
  2007年   2103篇
  2006年   1632篇
  2005年   976篇
  2004年   566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姚青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3):163-166,172
挠度是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控制的重要对象,其实测值受多个因素影响,从实测挠度中获悉反应结构受力的真实挠度,对其施工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改进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从挠度实测值中提取出真实信号,预测待浇梁段的挠度变化,并调整施工预拱度,使施工实际状态逼近理论计算轨迹,达到施工监控的目的。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温度荷载作用下既有离缝无砟轨道结构层间损伤发展规律及上拱变形对轨道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单元法和界面损伤内聚力模型,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层间损伤萌生于离缝区与黏结区衔接处板角位置,并随温度梯度的持续增大斜向发展;黏结区损伤横向贯通后,轨道板竖向位移存在明显突变;正温度梯度荷载作用更易引起既有离缝轨道板整板脱黏;轨道板上拱导致端部0.1~0.2 m存在明显黏结弱化区;小波长、大幅值形式的轨道板上拱更易引起轨道板开裂。  相似文献   
3.
钢桁梁桥由于其承载性能好和跨越能力较强等优点,在大跨度铁路桥梁中被广泛采用。但大跨度钢桁梁桥具有跨中挠度大、梁端转角大和温度变形敏感等特点,为了减小大跨度钢桁梁桥二期恒载、适应桥梁变形特性,在大跨度钢桁梁桥上采用新型明桥面轨枕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以南沙港铁路某大跨度钢桁梁桥铺设新型明桥面轨枕板式轨道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大跨度钢桁梁桥上轨枕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计算模型,研究了轨枕板结构参数对轨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确定轨道结构的合理尺寸与参数。结果表明:轨枕板的外形尺寸直接影响其受力和变形特征;板下垫层的厚度对垫层的受力特性的影响较大;建议南沙港铁路某大跨度钢桁梁桥上采用具有2组承轨台、宽度为2800 mm的轨枕板,轨枕板厚度为280 mm,板下垫层厚度为120 mm。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形势变化,加强电气工程建设,促进电工电子发展,则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技术应用,落实好具体的研究工作,确保电气工程及电工电子应用、发展状况良好性,更好地体现出技术合理选用的重要性,满足相关生产活动高效开展要求,避免电气工程建设质量、电工电子应用效果等受到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电气工程技术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进行系统阐述,以便为相应的研究工作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秀仁 《隧道建设》2022,42(3):355-362
通过多年装配式地下结构建造技术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对明挖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1)从全方位体现装配式技术的工业化建造理念的角度,提出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并结合明挖装配式结构的特点提出主要设计内容; 2)针对装配式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结构体系的确定、基坑工程和结构防水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接头选型、结构拆分及内部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装配式结构的基坑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和设计方法,涵盖支护选型、基坑宽度的确定、桩墙+内支撑体系技术设计要点、基坑回填技术设计要点等,并总结装配式地下结构的防水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刘大洋  韩坤林  潘东宏  王政荣  张朋 《公路》2022,67(1):254-258
以大型桥隧集群智能运营维护为背景,研究BIM技术在大型桥梁隧道集群运维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桥隧构件级解析与编码技术,巡查、检测、监测、养护等多业务协同技术,静态、半静态、动态实时等多元数据融合技术,以及数据集成可视化交互等技术。并以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工程大型桥隧集群为应用案例,介绍了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动力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高效准确估计其衰退后可用容量的问题,提出一种不依赖滤波算法的容量增量分析法获取不同型号电池的容量衰退特征,并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搭建可用容量估计模型。首先,分别分析低通滤波与小波滤波在获取容量增量曲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比差分电压值在1、10、20、50 mV时容量增量曲线的形态。其次,采用移动方差算法对不同电压差分值下容量增量曲线的波动性做出评价,确定出峰值特性明显且平滑的容量增量曲线。提取曲线的峰值作为动力锂电池的老化特征,运用斯皮尔曼相关性系数验证老化特征与电池老化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引入门控循环单元建立锂电池的可用容量估计模型。最后,将不同老化测试条件下的2类电池老化数据集用于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估计模型能够有效估算锂电池全寿命循环内的可用容量值,2组数据集中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除个别值外,多数相对误差值在2%以内;数据组1中,分别选取电池1和电池3测试数据的前50%为训练数据,后50%为测试数据,训练结果绝对误差稳定在0.05 A·h左右,测试结果绝对误差在0.04 A·h左右;对电池2与电池3的全寿命循环可用容量做出估计,结果相对误差稳定在2%左右;数据组2中对电池5、电池6和电池7的全寿命循环可用容量估计结果的相对误差整体亦在2%以内;且模型能够对锂电池循环过程中出现容量再生现象的循环做出4%以内的准确估计,显示出良好的估算精度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城市快速路合流区车辆运行规律,基于车辆自然轨迹数据,提出考虑驾驶行为异质性的合流区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模型将合流区分为上游区域、合流区域及下游区域,3个区域由11条路段组成。首先,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对自然轨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计算每辆车驾驶行为特征参数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结合聚类效果评价指标Silhouette系数将驾驶行为分为:保守-谨慎型、激进-谨慎型、保守-轻率型及激进-轻率型这4种类型;最后,依据分类结果, 建立考虑加速度、随机慢化概率异质性的跟驰模型和考虑换道安全间距、换道决策的多级异质性换道模型。在各空间占有率的情境下,基于Matlab进行数值仿真,统计同质驾驶行为和异质驾驶 行为条件下,合流区域车道的流量、密度、速度、时空位置及换道频率等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空间占有率为10%~20%时,同质交通流相比异质交通流更容易产生局部交通拥堵和交通流失效情境,并且同质交通流量峰值比异质交通量小27.1%;随着空间占有率的增加,同质车辆和异质车辆驾驶频率均呈现增加-稳定-下降的趋势,而异质驾驶行为换道频率的极大值比同质交通流高 20.74%。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造成的损失,定量剖析不同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差异性影响至关重要。基于上虞区2018年10304起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分析该类事故的严重性分布情况和时间与空间分布特性。以事故严重性为因变量,将其有序分为未受伤、轻伤及重伤事故3类,从时间、空间、道路、环境、骑行者及车型6个方面,选取17个事故严重性潜在影响因素, 采用多项Logit模型、有序Logit模型、广义有序Logit模型及偏比例优势模型进行拟合度对比分析,并以最佳模型(偏比例优势模型)和边际效应,量化分析各因素对事故严重性影响的显著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除节日类型、车道限速、车流相交角及温度对事故严重性影响不显著外,其余 13个因素都有显著影响,事故时间、光线亮度、骑者性别、骑者年龄、车辆类型及电动自行车类型违反平行线假设;对该类事故严重性影响最大的前4个因素为电动自行车类型、机动车类型、骑行者年龄与性别,其边际效应绝对值的最大值均超过61%,事故区位、道路类型及光线亮度的影响较大(20%~30%),事故时间和风力等级影响较小(10%~20%),而季节、事故位置、慢行干扰度和天 气状况的影响最小(≤8%)。基于各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为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了有效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旭 《时代汽车》2022,(1):76-77
以《电工基础》这一门工科教学为例子,结合工科教学思政的渗透性和隐蔽性两大特点,把思政教学思想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三元”混编课程团队从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和创新“三元式”课堂教学等诸方面着手,进行知识技术和品德培养的双重教学,将学生逐渐培养成为专业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双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